医疗政策需以人为本

时间:2019-02-15 来源:办公室

每年入冬流感高峰来袭,香港各大公立医院爆棚:医生短缺、护士短缺、床位短缺;急症室爆满,各科病房爆满......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面对此景况,多有无奈。虽然特首林郑月娥提出4大措施,包括预留资金给医管局,但治标还需治本,不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困境,窘况将年年上演。

据悉,一些公立专科医院病人的轮候时间,多的达到90周左右,接近两年,有的眼科医院更是需要长达两年多的轮候时间,小病都可能拖成大病。作为发达经济体、富裕社会,「看病难」何以成为香港「上楼难」后的又一「难」?这凸显政府医疗政策的不足。

上一年度政府的财政预算案提出,增拨80亿元医疗经常性开支予医管局,预留3,000亿元重建医院。但是普通市民并没有明显的获得感。除了市民不满意,今年度医生和医护人员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日前就有医护人员持「爆」字的标语向官员表达不满。当医护人员走出来诉说「爆」的时候,能否说出真正症结是人手不足还是资源不够?看来,政府的医疗政策实在是有必要做一个检讨。

香港有些人可以到私家医院看病住院,收费不菲,不烦政府操心。公立医院是普通市民的健康网,有超过90%的住院服务是由公营医院所提供。公院急症每年照顾220万人次;专科门诊照顾逾770万人次;住院服务超过180万人次。也就是说,医管局管理的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肩负的是香港大多数人的健康保障。为此,政府必须编织好这一道安全网,让病者得到适切的治理。

政府增建医院的速度跟不上社会需要,医院管理局年报显示,辖下医院病床数目只由2008年的27,117张增至2018年的28,355张,10年间增幅不足5%。而这10年间香港人口增加9%。

医护人员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根据立法会资料,在2008至2017年十年间,香港注册医生人数虽增加了17%至14,290人,但人口对医生比例仅由每千人1.8名轻微上升至1.9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英国千人2.8、美国2.5、日本2.3、德国4.2。如果按照上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香港需要增聘数千名医生。也正因为香港医务人员短缺,导致私家医院高薪抢人,令公立医院医生特别是有经验的医生大幅流失。

因此,无论是从解短期燃眉之急,还是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除了加快培育医护人员外,从香港以外的地方引进医护人员是必须的。

此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