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喜拾」之心建服装业「黄埔军校」

时间:2018-11-12 来源:文汇报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高佩璇

改革开放40年,她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她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抓住机遇在汕头投资建厂;她在国家尚未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前即远赴辽宁沈阳,建成中国北方经营服装的「黄埔军校」,助千余业主告别酷暑严寒肩背手扛的谋生方式,迈入现代化经营时代;她不图回报,启动「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致力于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她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解决国家困难放在第一位,更默默耕耘30余载,热心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高佩璇刚刚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结束对河北雄安新区的调研。她表示,希望能参与和助力雄安新区发展,香港也应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来。■香港文汇报.人民政协专刊记者王晓雪 北京报道

高佩璇出生于广东汕头,1975年赴港,与父兄一起经营纺织、丝绸生意。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高佩璇就怀着一腔热情回到汕头经营来料加工贸易及投资建厂,更帮助国家解决了最大的困难--就业和外汇。她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回到内地经商的港商之一,她的奋斗经历,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

1993年,高佩璇来到沈阳,参与五爱市场服装城项目。五爱市场服装城的前身是露天服装大卖场,数以千计服装个体户在恶劣的环境下摆摊谋生。

「当时这个项目推进很困难,就快要做不下去了。」高佩璇回忆说,东北的气候特别寒冷,当时五爱市场都是露天大棚,商贩们都裹了一层又一层,身上穿着棉袄,脚上还要把棉衣倒着连靴子一起包起来,即使这样还是冻得瑟瑟发抖,「那样的天气,我在室外站十分钟都受不了,他们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用「心」赢得尊重

「我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状况和经营方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项目。」高佩璇毅然接手了这个项目,当时,她仅是投资的一方。「项目一路做股东一路『跑』,资金严重短缺,但我就是凭着想要改变商贩们生活状态的这份心,硬是把项目做下来了。」她说。

事实上,高佩璇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异常艰难的过程,自从接手项目,高佩璇就开始了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工作,她不仅要面对项目建设的种种环节,更要解决五爱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对退棚进厅不理解,很多人一进我的办公室就开始破口大骂。」高佩璇说,「他们也都是为了生活,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经过恳谈,很多人都是骂骂咧咧进来,眼含热泪低着头走出去,有的人甚至直接向高佩璇下跪表示感激。「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没有一个人不满意。我们这么大的企业,做一些让步,他们的困难也就过去了。」她说。

1997年4月,五爱市场服装城落成并开业,千余业主告别酷暑严寒肩背手扛的谋生方式,告别「露天大棚」式的低档经营状态,迈入现代化经营时代。「在露天市场时,这些业户都不懂什么是经营,强买强卖、卖假货等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坚持给他们灌输文明经商、诚信经商、科学经商的思想,扩大他们的视野和销售、货源范围。」高佩璇说。

建服装业「黄埔军校」

21年过去,五爱服装城从1,400多个体商户发展到今天的6,500多家,年经营额已超过237亿元(人民币,下同),占整个五爱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些年来,高佩璇引导业户从经营低档商品和批发到零售经营中、高档各种品类服装,她还请来香港百货中心的专业人士,指导业户摆设橱窗、销售商品,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填充、改造和发展市场结构。

「我们接纳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引导,他们从不懂到懂,到能力很强,再到生意扩展到全国各地。我们就像一个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经营者,他们学到的经营理念也都是正派的。可以这样说,五爱市场服装城就是中国北方经营服装的『黄埔军校』。」高佩璇表示,「无论是下岗工人、农村进城打工人员,或是被社会边缘化了的,还是从业人员,只要你还有梦想,能在服装城辛苦奋斗几年,商场上历练几年,都会找到各自的人生目标,都会改变自身乃至家庭、家族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服装城建成之初,高佩璇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理念。

以往建市场的人都是自己保留产权,但高佩璇却把40年产权卖给业户,把市场和业户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这给市场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也导致高佩璇遭受了很多的不理解和责难。「但是我不怕,我从香港请来知名物业管理公司,设置适应市场所需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她说。

「我认为,做任何事业,首先都要有一份爱心。」多年来,高佩璇不仅让服装城内的业户「耕者有其田」,更一切以业户利益为先,物业费18年不涨价,设监察室接受投诉监督......

这一切业户都看在眼里,与高佩璇相处得也像是一家人。「我做的这些可以让这么多人受惠,正如佛教讲的『为众生』,我自己本身的信仰完全能在实体中实现,我觉得很开心。」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