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把北都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示范区

时间:2025-03-21 来源:中国网

习主席去年底视察澳门时对港澳提出三点期望,第一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作为。香港北部都会区项目,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经济融合发展,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高佩璇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2025年两会期间,她提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一、粤港民众深度融合,为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奠定民意基础

据统计,2024年港人北上到内地消费达8,191万人次,平均每名港人逾10次,比上一年增加53%,消费金额557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00亿。另一方面,自去年底恢复深圳市民一签多行措施之后,内地来港游客比同期增加14%。今年春节假期,内地访港旅客120万人次,平均每日内地旅客入境人次约15万。

近年,广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包括港人可到内地办理社保等,而港府扩大香港长者医疗券在广东的使用范围,增加退休回内地定居的诱因,另一方面,港府鼓励香港年轻人北上创业就业,拨款资助广东的港资企业聘用香港年轻人。在前海,目前有逾万港人在当地工作生活。广州有52 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2,000 多名港澳青年到当地创新创业。 在政策和市场因素双重作用下,粤港两地民众生活工作日趋一体化,为经济一体化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北部都会区建设应站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战略高度

北部都会部总面积三万公顷,约占整个香港的大约三分之一,规划四大区域,计划兴建三万个公私营房屋单位,以及商业及政府办公大楼、大学城、多条铁路等,有七个口岸与深圳对接。北部都会区的定位是创科,与中环形成南金融北创科的格局,整个规划涉及数千亿资金。去年11 月,已有长实、新地、恒基等大财团在内的85家企业签署投资意向书,涉及金额逾一千亿元。

根据港府的《行动纲领》规划,北都区将成为带动香港发展的新引擎,以及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合作的重要平台。因此,北都区项目不仅对香港具有重大意义,更是国家战略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协调和合作:

2.1香港特区政府在规划、基建、区域功能定位、资金和项目引进等环节,应站在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去审视;

2.2广东省及其他大湾区城市应该对北都区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在有关部门协调下,透过有关机制给予配合或支持。

三、关于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示范区三点建议:

3.1支援北都区基建

北都区是香港历来最大规模的建设项目,体量巨大、建设周期长。为加快北都区建设,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刚刚宣布融资一千五百亿元。至于基建材料、设备、以及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数量也极为巨大,而基建是内地强项,近年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基建需求减缓,因此,可以透过相关机制提供合作,达致双赢结果。

3.2到北都区设立企业总部

过去一个时期,包括广东在内的各省市视香港为对外联系的窗口,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在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香港北部都会区应该成为更多的大湾区企业总部的所在地。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更趋复杂多变,香港一国两制地位和联通国际的优势更显重要。大湾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就要做好进一步走出去的战略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内地民企国企在北部都会区建立总部,或者将原来的窗口公司升级为总部,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或更长远的发展做好布局,现在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3.3一体化配套措施

特区政府要为落户北都区的外资、内资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而内地有关部门亦可考虑为在北都区设立总部的企业,在人流物流进出深圳方面,制订更便利的措施。

3.4大胆改革求变

北都区建设对香港影响深远,特区政府在北都区收地、立项、审批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把关,但也不能墨守成规,相关部门的官员要有时不我待的急迫感,特区政府要大胆求变,找回多年前享誉世界的香港速度